隨著人類發展的進程,也使地球面臨有始以來最大的危機,尤以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地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很大的威脅。為了改變我們的世界,2015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及其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同時,在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期望能聯手透過這項氣候協議遏阻全球暖化趨勢。ESG 是繼 CSR 企業永續經營概念下,為衡量一家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也就是市場參照的投資標準;而 SDGs,則是列出更細節的準則,兩者密切結合時,將帶動企業高成長、創造更多社會福祉。這兩項協定都是為了建構更永續的未來,因此全世界各國家、城市、企業都以此為終極目標而制定出符合各國的實行策略。永續發展與減碳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的目標,而回到建築來看,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全球的建築業佔全球資源總量的30%、全球能源消耗的40%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建築產業被稱為是高碳排的產業,因此透過建築的減碳策略也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的永續發展一環,SDGs 目標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發展可持續的建築也是當今所有建築人應該懷抱的核心思維。
台中市為了減碳,近年也訂定「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推動宜居建築的政策格局遠比台灣既有綠建築標章所規範的來得更大更廣,2008年以來師法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綠色工法,打造台中市成為宜居建築的目標;從政策面來看,新加坡比我們目前台中市所推行的宜居建築有更多獎勵措施,自稱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不只是景觀陽台不計容積,在空中花園還有獎勵容積,另外,多孔隙設計的配置方式,開窗表面積增大可以帶動室內通風率,即可減少潮濕的狀況發生,也是獎勵的項目之一。可以看到新加坡時代性的的新建築在背後絕對有相當強度的政策面在支撐著。除了政策面的鼓勵,台中的宜居建築,將來最重要的是住在裡面的住戶即所謂的使用者,攸關交屋後的維護管理,對於這項綠色革命,未來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的建築新思維,講求的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帶動建築周邊環境鄰里的品質提升,城市也因為共享而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進而創造願景的動力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個人。這與SDGs中所講的共享共好,不謀而合。
地球暖化的衝擊,極端氣候的嚴峻考驗,剛結束的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 全球都對於這項議題提交了具體行動,這次會中提出了「2050淨零碳排」目標,讓各國元首不得不正視這個危害全球的議題,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中,有一些新的方案,其中幾個發展快速的新興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而成為世界主要排碳國,如「金磚四國」(BRIC)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每次氣候高峰大會都是外界的聚焦對象,但同樣背負國家巨大經濟成長壓力,因而也十分抗拒大規模的減碳行動。中國所勉強提交的減碳計畫就與目前中國大缺電的問題息息相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將在2030年達到用碳高峰、在2060年前邁向「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的中央政策宣導加強「落實減排」的調控壓力,導致各地政府為了呼應中央,由上而下強制、層層加碼限電、停產措施,就成了這次大缺電的主要原因。在未來,因應淨零碳排的行動方案將只會有增無減,台灣目前雖然非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成員之一,但每年都會積極派人參與雙邊會議等活動。國內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環保署也在2021年10月21日預告《溫管法》修正草案,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相信在2025年下一次的國際氣象高峰會中,必定有更多改變生活的局勢出現,減碳將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誰能率先發展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住關鍵地位。
排碳有價的未來,金融業也沒有缺席,面對世界大廠對供應鏈的淨零碳排要求,以及未來碳稅、碳費的必然,國內外皆積極響應綠色金融行動方案。目前已知有玉山銀行與兆豐銀行兩家銀行都宣布已完成信用卡碳足跡認證,盤點其發行信用卡從原料、製程、配送、使用、到最後廢棄之整體生命週期之碳足跡;而大多數銀行已開始對於高碳排敏感性的產業,採取有條件的放款,玉山銀行在今年五月更是丟出第一個影響各大企業的震撼彈,將來沒有碳揭露的企業,將不接受申請融資的服務;對於建築產業而言,除了最直接的融資問題,滙豐、玉山、永豐和渣打等四家銀行目前提供「綠色房貸」相關的產品。如個人房貸擔保品符合「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標章認證者,可提供低利率及貸款費用的專案優惠。另外在今年十月,在財政部指示下,國內九大公股行庫將於2022年全數完成「赤道原則簽署」,藉由公股金融事業聯合倡議,使更多企業重視ESG,協助台灣企業進行低碳轉型。2021年可以看到金融市場上致力ESG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篇章。SDGs不只是一個口號,勢將帶動未來投資的趨勢與機會。
低碳時代來臨,需要改變許多既有的生活思維來因應,採取的行動方案絕對跟減碳有密切關係,歐盟在歐洲綠色協議與歐洲氣候法中提出「Fit for 55」55個方案的措施與目標,涵蓋氣候、能源、建築、碳交易、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稅賦等面向,以驅動經濟和社會轉型。
「55套案」重點措施與目標:
1. 歐盟碳交易體系(ETS)再擴大,2030年起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
2. 完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外國的鋼鐵或鋁等高碳排商品必須購買配額,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3. 2035年禁售燃油車;2025年建築營造與公路運輸的燃料供應者納入新的排放交易機制。
4. 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40%(原訂目標為32%)。
5. 實施能源稅賦改革,家庭供暖、航運、航空、漁業、電力供應將納入課稅範圍。
6. 利用自然碳匯,在2030年減少3.1億噸二氧化碳;2030年前在歐洲種植30億棵樹木。
7. 設立社會基金補助改善家戶能源效率。
我們從建築的視角來看世界局勢下連動影響,可以看到「Fit for 55」中所提到的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將於2023年開始上路,屆時台灣產業界最快將在兩、三年內就會遇到「碳關稅」的風險,鋼鐵、鋁、化肥、電力等產業估計,估計會有新台幣230億元的貿易額受影響,後續恐擴大到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若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而許多建築材料也與我們建築產業有絕對直接的關係,不容輕視。
而碳權的議題,在去年又可以從電動車龍頭品牌特斯拉的營收看到,「碳權」是一種無形概念,又稱為「碳排放額度」(Carbon Emission Credit),用最白話的方式說,為了達成減碳目標,每家車廠需要降低生產每輛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如果無法達成歐盟設定的目標,就會被罰款甚至停工。相反的,如果車廠的碳排放量低於歐盟設定的標準,那就能夠獲得「碳排放額度」,並且轉賣給那些無法達標的車廠,幫他們免除罰款甚至續命。也因為特斯拉是全電動車廠的製程,完全沒有使用到碳排額度的情況下,就將碳權賣給其他各大車廠以應付符合歐盟規定的最高碳排放量。
台灣身為歐盟地區第12大貿易國,周邊的國家包括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都有相關機制上路,台灣必須正視且及早準備,以免未來各產業受到的衝擊將是措手不及的。台灣不管在地方或中央,都提出了相關的政策白皮書,蔡英文總統提出了「2050零碳」的目標,在台中市,除了我們熟悉的宜居建築,早已在103年提出了發展低碳城市的自治條例,而台中市的都市設計審議原則,也都依循SDGs的內容來作為建議發展方向。公司品牌永續經營的目標下,應立即思考如何盤點碳足跡的重要性,極端氣候之下,現在所有提出的行動方案都極為重要,SDGs永續發展目標可以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原則,展望永續的環境,期許建構世界健康無慮的家園生活,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產業必須準備好接招。你,準備好了嗎?
2020年由林正雄理事長啟動的「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希望工程,全新會館已於2021年七月份開始啟用!將會館搬遷至臺中的市政中心七期指標商辦大樓,期望能讓會員們前來辦理洽公更方便;而在內部空間部分,也置入許多功能,讓各委員會及各項重要會議召開能有更好的使用空間,在在都提供了更好更完善的平台讓產業相互交流。
新會館的空間設計由清奇設計蘇靜麒設計團隊操刀執行,新會館具有接待門廳、臺中建築歷史博物館、貴賓沙發區、會議室、及會務人員辦公區域等多項機能空間。除了服務會員外,特別在歷史博物館區的區域能夠提供會員複合式功能使用,可舉辦如記者會、產品發布會、各式講座、展覽等活動。在歷史博物館區,蘇靜麒老師巧思配置了在臺灣有建築作品的普立茲克獎大師介紹,搭配十面捐款公司的企業文化牆,展現企業的內部文化和企業精神;另外還有捐款者手,足壓模的紀念展間,象徵經由手與腳共同打拼的臺中建築歷史組成;以及展間中的芳名牆,紀錄了眾人齊力捐款力挺的點滴貢獻;都是公會表達隆重的感謝之意,在台中的建築開發歷史裡,每一位會員先進都是奠定公會成長的力量。在空間氛圍塑造方面,蘇設計師也將綠色永續的概念植入空間,幾面綠意奔放的植生牆,在充滿詩意的空間中表現生命力的盛放。另外也趁此機會梳理了公會歷年的大事紀,會在博物館的空間中看到,歷屆理事長無私的付出和貢獻,是如何共同成就了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的基礎,奠定我們榮耀的里程碑。除了以上,仍有許多要感謝的產官學先進,都給公會許多支持與協助。
公會將視疫情解封狀況,預定於下半年度舉辦一系列的開幕活動,邀請全國的好朋友們一起來「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的新家坐坐!再次對於本次慷慨解囊的所有先進,由衷致上最大的感謝!本會會持續將各位的支持轉化為公會前進的最大動力!
面對全球這一年因為疫情熱錢回流、而QE量化寬鬆政策下,全球各大城市房市走升,全美20大城市,後疫情時代的房地產市場一片欣欣向榮,房價漲幅達20%。而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的數據也顯示,美國房價已連續上漲40個季度。同樣的房市榮景也在台灣發生,台灣近兩年針對房價飆漲,政府啓動一連串打房措施,例如實價登錄2.0、房地合一稅2.0、央行多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都企圖截斷投機通路和投資客大肆獲利的可能,但卻把房價越打越高,本篇文章我們來探討美國房地產市場於COVID疫情下是否有做出什麼鼓勵措施?在美國房地市場自由發展的氛圍,有哪些政策可以跟台灣來比較的呢?
COVID疫情下,自從2020年3月以來,美國政府有提出申請延遲還款的房貸寬限紓困計畫,在美國的數百萬屋主根據CARES法案獲得還款寬限期,允許暫停或減少抵押貸款付款。但在6月30日紓困計畫陸續期滿終止後,美國法拍屋件數有增加現象。美國房市影響全球經濟的重大時間節點可以回溯自2008年的次級房貸市場風暴後,影響相關連結之金融商品之價值,引發股市大幅下跌,導致全球信用緊縮危機。經過次貸風暴後,全美在控管融資貸款的各項管道都變得相當謹慎嚴格,貸款方面看的不只是信用紀錄,還要檢查個人所有收入、報稅證明等綜合信用報告,也就是我們翻譯為債務收入比Debt to Income Ratio(DTI),是美國用來衡量負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債務收入比 ( Debt to Income Ratio ) ( DTI )
DTI=Monthly Debt /Monthly Income(負債比例 = 月債務 / 月收入) |
|
要件 |
內容 |
1.先確定收入月收入 |
一般收入組成都是薪資單上的收入,但須注意的是銀行審核貸款看的數字是稅前的收入。 |
2. 再確定每個月的固定債務與收入( Monthly Debt ) |
每月大部分的收入支出是固定的。 例如車貸,學貸或固定的支出等。 |
3. 每月債務( Monthly Debt ) |
較難預估的則是購買房子的 PITI (還款本金,還款利息,房地產稅,和保險。) |
實價登錄系統在美國行之有年,已實施有45年的歷史,美國經濟一直以來都以自由市場運作為理念,針對住房市場制定有完善透明的資訊公開機制,因此不管在公部門或私部門都能查詢到不動產價格的各項背景資訊。跟台灣現行實價登錄較不同的是,資料是由貸款銀行負責填寫HUD-1(過戶收費清單)申報,內容包含原始不動產交易價格,以及各項改建、增建的房屋資料,甚至連裝潢翻修等資料都會如實記錄,在全美任何房屋買賣交易都需要出具這份表格,因此交易資訊透明度非常高。幾乎無投資客炒作空間,因此民眾對於實價登錄價格資訊的信賴感也讓買賣雙方交易更順暢。
美國將房產大致會以審核認定的機制,區分為自住與投資型需求的兩大不動產分類,自住稱為Principal Residence,或Primary Residence,在貸款成數以及利息方面都優於美國所謂投資型的房地產物件,而在所有權移轉方面,稅率在針對自住需求的免稅額,只要有公民或綠卡的資格,審核結果為自住條件,換屋時的利潤差價一人可有25萬的免稅額,兩人就有50萬差價免稅額的優惠,這是美國政府鼓勵換屋的政策,與台灣目前房地合一稅的作法大相逕庭;另外美國在針對投資型的房產,也有1031 Exchange (以下稱為1031延稅法) 的政策支持買賣房產所帶來的正面經濟影響力。聚焦在1031延稅法的內容,是指出售與購買同性質都是投資型的物件,就適用1031延稅法的優惠,1031延稅法法案僅適用美國境內的投資和商業用途的不動產和動產,是一種同類資產交換延稅的方式,但不是免稅,換句話說,不能以不動產去交換非不動產,反之亦然。「1031」延稅法法案下,若不想在出售的物件A獲利所得繳稅,就必須在把賣掉物件A-物件B所獲得的多餘款項,全部作為購買物件B的資金,也可投入更多資金去購買更高價值的物件。當然,「1031」也是有時間上的限制,例如必須在完成A物件出售交易的45天內,指定欲購買的B物件,180天內則是要完成B物件的購買交易流程.才能符合1031的延稅優惠.這是一種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方法,以利多政策讓資金持續在房市流動,也用稅制鼓勵民間投資人提供住房出租,讓市場選擇多樣化。
稅務政策:台灣vs美國
台灣 |
美國 |
房地合一稅 房屋及土地,以合併後的實價總額,扣除實際取得成本後,按實際獲利課徵所得稅。 |
1031 Exchange tax 賣家在出售原有房產後購買價值更高或等值的房產,無需繳付資產利得稅。 |
實價登錄 實價登錄1.0版2012年開始實施 實價登錄2.0版2021年開始實施
|
實價登錄 已實施至少45年 |
各項容積獎勵
|
Sb9法案 土地面積2400平方英尺以上,即有2倍以上容積率的放寬政策,旨在解決住房不夠的居住問題。 |
土地房屋物件標售平台 政府與民間獨立運作 |
土地房屋物件標售平台 政府與民間合作經營 |
房市價格波動因素除了我們熟知近兩年的QE(貨幣量化寬鬆政策)、通貨膨脹、原物料大漲等主因外,在疫情改變生活模式後,遠距工作讓人們的價值觀開始改變,其中所謂1980~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這個世代拜嬰兒潮父母所賜,生長環境相對富裕,因此不像以往美國的民情是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搬出家裡獨立生活,這批世代在歷經疫情影響的生活模式改變後,過去兩年都一次傾巢而出搬離與父母同住的房子,同時也因為疫情,美國政府所提供的各項補助,不管是日常的補助、小孩每月固定的補助、針對不同企業所紓困的補助等,變相地發了不少錢,加上隔離在家消費變少而存款變多,而有了頭期款,所以不管是租屋或購屋的需求都急速上升;供給方面,則是在2008次貸風暴後,當時房價跌到只剩下原來的四成,幾乎所有建案都受到衝擊,市場急速緊縮,有數據指出,2010到2019年這十年之間,新建案的供給量比過去的十年減少了將近一半比例,既有的房產供給與需求失衡,數據指出,目前需求的缺口仍有350萬棟的驚人數字,導致的不只是房價上揚,連房租更是漲幅驚人。以房屋售價來說,官方資料顯示,全美過去的12個月來,漲幅高達14.5%,若單以加州來看,漲幅更高達18.8%。
年代 |
新建案售價 |
1960s |
9.3 million starts |
1970s |
11.4 million starts |
1980s |
9.9 million starts |
1990s |
11.0 million starts |
2000s |
12.3 million starts |
2010s |
6.8 million starts |
美國當務之急除了救經濟這個全球性議題,增加不動產的供給也是必要推出的政策,例如今年9月16日州長紐森正式簽署通過,取消加州單一土地獨立產權屬性的SB9(Senate Bill 9)和SB10地產法案,允許擁有地權的所有權人分割土地以利規劃多戶住宅,改變目前加州現有的土地區劃制度,類似台灣的獎勵容積率的概念,假設原來土地僅能蓋一戶的獨棟別墅,因為SB9的法案可以把土地強度放寬到最多四個單位的比例,當然前提還有指定使用分區的條件下,希望能夠創造更多住房供給;但這項法案在明年1月1日生效前就有許多質疑圖利某些對象之嫌,且SB9居住人口密度所以造成降低原本居住環境品質的可能性相關單位並沒有相應的政策,法案上路後是否能順利執行仍待觀察。在台灣目前最棘手的除了營建物料上漲外,還有缺工的人力斷層問題,在美國同樣嚴重,全美各大城市出現龐大勞動力缺口,原因不只是疫情限制下,隔離政策導致遠距工作,家庭結構照顧的模式改變、甚至是因為疫情離職等因素造成,更重要是美國經濟強勁成長而出現的各大產業勞動力需求。但無論美國眼下的缺工問題比對疫情前的勞動力市場,短期內各大產業人力已無法回到疫情前的狀態,隨著疫情的影響,人們都在調整對於工作的態度,人力短缺危機長期下來將會預告成為隱憂。綜觀以上對於美國房市的相關政策與現象,比較台灣近兩年的打房措施,可看出美國是以利多的鼓勵政策,希望帶動全民的經濟發展,而非台灣以打壓方式如加稅、限縮貸款、調高利息等方法抑制房市發展。在全球房市波動之際,我們更需要關切的是,全球通膨與貨幣政策勢必會因此做出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台灣的經濟產業也將處於一個轉折的關鍵時刻,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狀況若持續,各項成本推升通膨情況下,同業必定得謹慎評估推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