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法》是為了因應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劇烈,極端的氣候在全球各地帶來災害,為了確保國土安全及國家永續穩定的發展,同時解決臺灣過去土地發展亂象,《國土計畫法》經20多年來的倡議推動,終於在105年5月1日公告施行,同時配套的各縣市「國土計畫」及「國土功能分區」必須在該法公告施行四到六年內完成「計畫作業」,現行國土計畫法第45條規定,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4年內,中央主管機關應指定日期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並於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之日起,區域計畫法不再適用,也就是114年4月30日起,國土計畫法將全面實施。
立法院會於113年12月31日三讀通過修正國土計畫法部分條文,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再延長6年,從原定4年改為10年,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日期,一併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
圖一 《國土計畫法》4大國土功能分區(圖/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其中的核心價值,依此法及各縣市所訂的「國土計畫」將會有明確功能分區:國土保育、海洋資源、農業發展、城鄉發展四種地區依其資源特性,而區分適宜性發展與保育的「適地適用」定位,當然未來在階段性歷程中,亦不排除得以透過適切「復育」而有升級其保育層級。此實為國土永續發展之階段性任務,也是邁向一個在資源保育、糧食安全、國土安全、社經平穩發展。同時「 國土計畫法 」作為國土最高指導原則,以整體發展的角度進行資源再配置,透過全面的調查和規劃,將適宜、不適宜發展的土地界定出來,並將產業、公共設施或居住等等需求,配置在各自適宜發展的區位,以確保國土具備保安、保育及防災等功能。
圖二 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示意圖
台灣的國土計畫持續深化,以《國土計畫法》為核心,推動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永續發展。國土計畫強調透過區域平衡、環境保護與產業升級,打造一個宜居、永續且具競爭力的台灣。
未來國土計畫的主要發展方向與重點:
1.區域平衡發展
為解決長期以來北部過度集中發展的問題,政府在國土規劃上持續推進「區域均衡發展」策略,藉由資源分配與基礎建設布局,縮短區域間的發展差距:
▪南北平衡:強化南部產業聚落,例如高雄的半導體與綠能產業,並以台南科學園區為核心,吸引更多人口與資本投資。
圖三 2030綠能技術策略與藍圖(圖/經濟部能源署)
▪東部振興:推動花東地區的生態觀光與農業升級計畫,並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如花東鐵路雙軌化)以促進人流與物流。
圖四 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圖/國發會)
▪離島發展:透過基礎建設、智慧能源與觀光推廣提升離島(如澎湖、金門、馬祖)的經濟自主性。
2.國土分區與用途管制
《國土計畫法》將全台土地劃分為四大類:
▪都市發展區:提供居住、商業與公共設施用地,重點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避免過度開發。
▪農業發展區:確保糧食安全,保留高生產力農地,並推行智慧農業技術。
▪森林與生態保育區:強化國土生態系統的保護,特別是水源涵養區與生物多樣性熱點的維護。
▪海洋發展區:注重海岸資源永續利用,並推動藍色經濟(如養殖漁業、海洋觀光等)。
土地用途管制在未來加入科技管理將會更加細緻,透過AI數位化與地理資訊系統(GIS),實現動態監控與科學管理。
3.永續發展與氣候調適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促使國土計畫將環境韌性與永續發展納入核心:
▪綠能發展:推進離岸風電、太陽能與其他再生能源計畫,並打造低碳城市示範區。
圖五 離岸風電三階段推動策略(圖/經濟部能源署)
▪防災韌性:強化水患、地震與土石流等災害防範措施,並將危險區域劃定為禁建區,提升社會安全。
▪碳中和:推動都市綠化、綠建築與智慧交通系統,目標2030年實現碳排放減量,並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4.都市更新與空間再利用
都市更新是114年度國土計畫的重點之一,目的是釋放老舊空間的潛力:
▪老舊建物重建:提供獎勵機制,加速更新危險建築與違章建築。
▪棕地再利用:針對廢棄工業用地進行活化,例如將舊工廠改建為文化創意園區或社區公園。
▪人口減少區域的空間優化:重新規劃人口減少地區的公共設施用途,提升空間使用效益。
5.智慧國土管理
114年的國土計畫充分應用智慧科技與數位工具來提升管理效率:
▪國土監控平台:利用衛星遙測與大數據分析,監控土地使用動態,預測可能的環境變化或違規行為。
▪數位參與:推行全民參與的國土規劃平台,讓民眾能夠即時提供意見,增強公共政策的透明度與公正性。
6. 與國際接軌的永續願景
114年的國土計畫不僅考量台灣本地需求,還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接,並參考國際最佳實踐,打造全球範例:
圖六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個目標(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參與亞太區域合作:推動跨境環境保護與災害管理合作。
▪國際觀光推廣:融合台灣的自然資源與文化特色,吸引更多國際旅客。
圖七 臺灣著名旅遊景點(圖/交通部觀光署)
結論
台灣國土計畫以平衡發展與永續利用為主軸,透過政策整合與科技應用,實現土地資源的最適化管理。隨著社會需求與氣候環境轉變等因素,國土規劃不僅是資源配置的技術工程,更是實現居住正義與社會永續的重要基石。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人工智慧中心智慧建築計畫主持人
邱浩修
建築產業上下游從土地開發、建設與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到營造廠,其主要的任務在於管理與統籌資金、材料、人力和技術,透過一連串規劃流程與管理方式,按設計圖說與施工規範,合理並有效率地完成興建目標建物的任務。本質上屬於勞力與資本密集之傳統產業,而資金流、建物品質以及興建時程之控管,為其最重視之作業要項。 但是建築生產過程因為種種原因,造成的設計規劃失誤、預算評估不準、效能不彰,到目前缺工缺料等問題,卻往往衍生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其背後主要的挑戰,在於建築業本身從土地評估、規劃設計到營建過程的非標準化、大量勞力密集的工作型態,而造成時間與人力運用管理的效能不彰。究其關鍵的原因,相較於科技業、製造業等同樣具規模的重要產業,其實在於建築產業生產過程低度數位化與智慧化所導致。
因此傳統建築產業的「智慧轉型」,是筆者認為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改變產業生態,具有廣大商機的潛力市場。目前全台灣建築師事務所超過4500家,連同不動產、工程顧問的設計部門約26000家,加總超過三萬家影響超過2.2兆產值,約佔GDP8.6%的經濟效益。若能因應這波AI技術發展,包括運用生成式與決策式人工智慧,解決建築規劃、設計到營建過程中圖面生產、溝通與管理過程的痛點,將大幅降低時間、人力成本,降低錯誤率與提升建築效能與生產力。
以下就建築規劃、營造管理及成本管控三方面,來說明未來AI技術對建築產業實務的應用與影響:
一、AI在建築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建築效能提升:
生成式AI的運用除了目前許多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已經開始導入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影像生成軟體,基於自己的草圖或電腦3D模型,快速想像與評估大量的設計風格與形式,以縮短提案與跟業主溝通的時間,這些幫助評估建築美學的AI工具,固然拓展了建築師更多設計廣度與創新的可能性,但針對建築實質的法規檢討、效能評估與加速生產流程卻是助益不大。然而也已經出現許多基於輸入實際的設計需求條件,如基地形狀面積、空間類型機能、樓層面積與高度…等等,即時自動化生成設計3D量體或室內空間規劃方案的工具平台,例如TestFit Urban Planner、Autodesk Forma…等,短時間內可以生成多樣化的優化方案,利用AI模擬環境與結構反饋,提升設計精度,比較方案之間的成本差異、節能效益、空間使用效能等評估數據,輔助建築師做準確有效的設計決策。對於政府部門而言,則可以將永續綠建築的節能減碳數據目標與規範,嵌入建築產業的自動化評估與審核過程,可以大大提升業者滿足綠建築能效指標的效率,激勵產業做永續轉型的意願,縮短全面達成2050淨零碳排在建築產業的永續目標。
開發效益評估:
這些工具同時也適用於不動產商與建設公司的土地開發評估,快速視覺化並比較一塊特定土地上,因不同設計提案與空間內容所產生的價值、投報率與成本效益,以利各種開發流程的有效決策。然而,這類輔助工具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多為國外開發的軟體,而建築生產過程,最耗時費力的卻是「在地化」的法規條件、數據取得與空間需求的複雜整合,未來導入AI輔助設計流程,最大的挑戰就是演算法和生成模型背後建築數據的在地化。
二、AI在不動產行銷中的應用
精準行銷:
AI技術也正在提升不動產的「精準行銷」,尤其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企業準確鎖定潛在的目標客戶。這些數據包括消費者的網頁瀏覽行為、購買歷史、社交媒體互動、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偏好以及收入水平等。AI會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辨識出潛在客戶群體的特徵與需求,從而推薦合適的房地產項目,提升行銷的精確性和轉換率。除此之外,從過往影響房價的各種關鍵參數數據,運用機器學習來訓練未來房價的預測模型,AI還能協助更精確地分析市場趨勢,幫助行銷團隊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推廣策略。
客製化體驗:同時,AI技術未來預期也將與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緊密結合,可以透過AI生成依據舊屋或新屋空間格局尺寸,在遠端網頁或現場,即時生成適合潛在買家各種居家的風格與情境,大幅提昇沉浸式的物業參觀體驗。透過這些技術,即使消費者無法親臨現場,也能透過數位方式全方位了解房屋結構、空間分布與裝潢細節,大幅提升購房者的參與感和購買意願。這種全方位整合行銷的方式,不僅節省了傳統行銷中人力與時間成本,還提高了市場推廣的效果。
三、AI在不動產營建管理中的應用
結合AI與BIM(建築資訊模型)的智慧營建:
AI技術在不動產營建管理中的應用,為施工過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準確性提升。例如,透過無人機即時影像蒐集和AI分析系統,不動產開發者可以即時監控工地進度,偵測潛在的危險行為與異常,預測並辨識可能的風險或延誤。AI能優化施工排程,確保資源的最佳分配,減少材料浪費與成本超支,並能分析進度數據,預測施工是否按期完成,及時調整策略以確保項目在預算內完成,達成高效與節省的目標。結合AI與BIM(建築資訊模型)技術,施工現場的「數位孿生」技術能精確模擬並優化施工過程,提前避免錯誤和重工,節省時間與成本。同時,BIM能即時更新現場數據,進行即時碰撞檢測,識別設計中的衝突,促進設計、管理與施工團隊之間的協作。BIM還能分析實際施工與預算差異,幫助施工管理團隊及時調整預算,降低超支風險,實現精細化的成本控制。
AI技術對不動產產業的影響與未來展望
AI技術在建築與不動產行業的應用已經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未來將在設計、行銷、施工等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自動化與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力。不僅能減少人為錯誤,也能縮短項目交付時間,提升整體效益。對於不動產開發商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回報和市場競爭力,未來整個建築產業將因AI的進步而加速智慧轉型。
「大渡山-東海大學人工智慧」團隊承繼了執行與台中榮總的智慧醫療計畫,與板金業的智慧製造計畫之後,去年也啟動了「未來事務所建築AI聯盟」,針對規劃設計部分應用在住宅設計生產流程的痛點,積極開發與導入「建築資訊智慧生成系統」,來協助促進建築事務所工作流程的效率,未來預期能延伸到不動產與營建領域,以AI智慧轉型逐步改善建築產業勞力密集與相對低效的生態。
參考連結:
- 東海大學攜手台中榮總 打造AI智慧重症照護系統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356688)
- 出席板金AI戰略聯盟暨國家隊成立典禮 沈榮津:政府不會讓業者孤單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6JJnj)
東海大學成立「未來事務所:建築人工智慧發展聯盟」(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573964)
全國建築師公會 副理事長 黃郁文
依111年5月24日配字第1118059968號函有關集合住宅新建工程案申請電動車輛充電設備之電源引供方式,同意111年3月1日起新設集合住宅內充電設施僅同意採專設一戶方式供電。
另依內政部113年4月1日消防署「建築物附屬停車空間電動車輛充電使用安全指引」規定。為因應建築物附屬停車空間電動車輛充電使用,提升其設置及使用安全,特訂定本指引。
實務上在專設一戶的架構下各開發商配合機電專業之規畫設計執行模式如下:
-
針對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安裝在台電專設一戶原則下每戶錶登用電每戶低壓3相4線220V/380V電錶最大可申請499KW(各停車位樓層分別設戶)。實務上會搭配EMS控制在99KW以下以表登供電,電費相對便宜許多。
-
電動車充電座一般為7KW/每座,因此在無需EMS系統分配的狀況下可接受499KW/7KW=71部電動車同時充電,超過71部車同時充電EMS系統將自動分配功率值、降載、排程、分時輪流避免超載(依各EMS系統與充電樁搭配分式而不同)。
-
一般新建社區台電均已預留台電受電室空間及每層地下室停車空間專設一戶電錶。
-
至於電錶至車位部分可分為三種樣態,第一個模式屬於預拉電纜型並預留數位電表及繼電器(RELAY)位置。設置數位電錶加繼電器(RELAY)及配合EMS系統型(充電樁不限定型式),使用者僅需購買數位電錶並繳交用電費用給管委會即可,至於每度電費多少由管委會訂定之。第二種為設置環場匯流排(BUSWAY)加上插入單元(PLUGIN)並配合EMS系統(充電樁須符合OCPP之通訊規定),使用者僅需購買插入單元(PLUGIN)及增設從插入單元(PLUGIN)至車位之配管拉線費用,至於每度電費多少由管委會訂定之。第三種也是在專設一戶電錶後端僅提供管架(開放式必須配合拉線及配管)或線槽(封閉式僅需拉線至每一車位之前方或後方,但需注意每一線槽有配線容量之限制)。使用者必須分擔拉線及配管費用及EMS系統(充電樁須符合OCPP之通訊規定)。
-
所謂EMS系統即為能源管理系統,為了使充電樁能達到完善的管控,能源管理系統(EMS)的導入帶來極大的成效!而社區EMS充電樁管理系統是一個專門為了社區實現用電管理的工具,因此遠端監控、預約查詢及支付管理、充電樁負載平衡,成為了社區EMS充電樁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 舊大樓申裝電動車充電樁一般均採用錶後拉線的方式,有的建案已於各棟集中電表之各戶錶箱下預留斷路器小箱體以方便安裝。若無預留斷路器箱體就必須到處尋找設置位置,恐造成電錶室的亂象。此類集中電錶後拉線形式一但電動車增加將影響接於該集中電表後之各戶恐因接太多電動車而電力不足導致跳電。